全球No.1,由量到質  浙江龍盛集團位于美國里茲維爾(Reidsville)的工廠。 (企業供圖)
編者按 染料及染料中間體是我國的傳統優勢產業,也是關乎基本民生的重要行業。去年9月發生在騰格里沙漠的寧夏明盛染化公司污染事件,由于其影響惡劣,將整個染料行業推到了風口浪尖,給染化及下游產業鏈的平穩運行帶來風險。在中央高層領導的批示下,狂風驟雨式的環境整治在染料行業展開,對染料市場和產業格局產生了深刻影響,染料價格也一路飆升。 為此,本報于去年底啟動染料及中間體行業調研活動,派記者深入相關領域和企業進行全方位實地采訪。從今天起,推出染料行業綠色發展系列報道,從環保、技術、政策等方面,對行業現狀進行分析,探尋行業綠色發展之路。 從上世紀末全球生產重心從歐美轉移到中國開始,中國就成為全球染料第一大國。五六年前,這個No.1似乎還徒有虛名?,F如今,隨著龍盛集團對全球染料巨頭德司達公司的收購完成,中國染料在世界舞臺上的主角地位越來越難以撼動,中國染料人也越來越有底氣。中國化工報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這種底氣不僅來自于近幾年染料價格的飆漲,更歸因于染料行業由量到質的飛躍。 “在眾多化工子行業中,染料行業提前嘗到了新常態的甜頭。從‘十一五’末至今,染料行業產量年均增幅不超10%,與之前15%~20%的產量增速相比明顯下降,價格和利潤卻有大幅提升。”中國染料工業協會秘書長田利明日前接受中國化工報記者采訪時,對染料行業取得的巨大進步感觸頗深。 全球No.1: 從拼產量到重品質 中國染料行業在角逐全球No.1的初期,產能迅速擴張,不惜壓低價格、犧牲效益和環境,以搶占市場份額。當時,雖然染料產能、產量和市場有了較快增長,但隨著行業的迅猛發展,產能擴張較快,引發了無序競爭,染料價格長期處于低位,還造成了國內中低端產品過剩、高端產品依賴進口。 如今,這種情況正在改變。“中國染料在國際上確定了自己的主導地位,目前我國染顏料年產量115萬噸左右,第二大國印度年產量僅25萬噸左右,第三位韓國在12萬噸左右。近幾年,我國染料產品的質量、檔次及工業技術水平都有了較大提升,特別是進入‘十二五’后突飛猛進。”田利明告訴中國化工報記者。 改革開放前,我國染料產品的生產技術基本都是剖析仿制;如今,國內企業挑起了技術開發大梁。近5年間,中國染料企業不斷追求技術進步,開發的染顏料新品種有300多個,工藝和技術設備也有了明顯進步。田利明表示,我國染料中高端產品的產量近些年增速非???,目前有相當一部分國內企業生產的產品可直接貼國際一線品牌進行銷售,這在過去是一種奢望。 2014年,國內高端染料品種不斷增多,進口需求減少。據海關統計,2014年1~9月全國染料進口量2.51萬噸,同比減少9.1%。其中,硫化染料和硫化黑減少較多,分別同比下降33.5%和39.7%, 與此同時,染料產品差異化明顯加大,企業之間的競爭更加理性。“自從龍盛收購了德司達,技術水平實現了質的飛躍,高端產品的比例大幅增加,與國內其他企業產品拉開了檔次,實現了市場需求的互補,也收獲了錯位競爭的利好。還有一些企業針對用戶的特殊需求主攻專用型染料產品,提高了產品的差異化程度。”田利明向記者介紹。 針對目前染料價格飆漲的局面,田利明指出,染料從發明以來就是高附加值、高利潤率、高價格的精細化工產品。在當前環保壓力不斷加大的情況下,行業發展也趨于理性,恢復了應有的品牌和商業利潤。 亨斯邁集團紡織染化業務大中國區商務總監蔡曉松也表示,一些環保不達標的產能關停,造成了染料及中間體產品階段性的供應短缺。長期來看,行業會通過調整產業結構,加大環保投入,實施中長期發展規劃,走上良性發展的軌道。 樹品牌: 告別貼牌靠時間積淀 雖然目前我國染料產品的整體品質已達到國際水準,但貼牌銷售仍然在國內占有一定比例,特別是出口產品中,貼牌的現象較多,企業難以享受到品質提升帶來的品牌價值。 對此田利明認為:“這是我們不希望看到的,但是公眾認可需要過程。國際一線品牌都有100多年的發展歷史,下游用戶接受新事物需要時間。但是,應該看到我們自身的進步。一開始,我們的合成技術不行;隨著合成技術提高,濾餅產能產量增長,但商品化技術不行,跨國公司買我們的濾餅進行商品化處理,從中賺取高額利潤;再后來,我們的合成和商品化技術逐漸成熟,濾餅就很少出售了,一些企業創立了自主品牌;隨著產品品質達標,就直接貼牌生產。” 國內一線企業在培育品牌方面取得了顯著成績。浙江龍盛集團以收購德司達為契機,完成染料研發體系和銷售網絡的國際化布局,實現染料產品附加值質的提升,走上國際高端品牌路線;浙江閏土股份有限公司通過多次展覽宣傳,以及不斷走訪最終用戶,極大提高了品牌在國際市場上的知名度和美譽度,目前自營業務銷售中自有品牌業務量達到50%。 閏土公司外貿部經理阮光棟向中國化工報記者介紹,公司的出口產品中,分散染料和活性染料自有品牌所占比例增幅較大,5年前是空白,但目前已達30%左右。阮光棟認為,要想在國際市場打響自主品牌,一方面是要提高自身產品的品質;另一方面是要改變營銷策略,比如與原有老牌商家合作,將自有品牌和國際知名品牌打包出口。此外,企業還可通過在國外設立工廠以及銷售公司等方式,擴大自有品牌的影響力。比如,閏土通過收購德國老牌染料公司約克夏,逐步跳出了替國際染料大公司做貼牌生產的時代,實現了從中國制造向中國品牌的轉變。 田利明表示,貼牌生產讓中國染料行業感到委屈,但我們也應看到,中國產品也可以借助國外一線品牌來擴大自身的影響力。據了解,為提高中國染料品牌的影響力,中國染料工業協會聯合英國染色家協會進行了《國際染料索引》的登錄工作。這份索引有90多年的歷史,是染料生產商、經銷商、印染廠查找染料品種全球唯一的索引編號,可以查到全球染料生產企業的產品。這項工作從2014年初開始,目前通過協會登記的中國染料產品有近100個,為企業提升品牌知名度提供了平臺。  圖為印度客戶正在體驗巴斯夫的最新染料產品?!?企業供圖)
觀未來: 著力綠色化專用型 接受記者采訪的業內人士一致認為,目前各企業的當務之急是提升科技創新能力,推動綠色環保、安全低碳,并加強上下游產業鏈互動,實現共贏。 在環保壓力不斷加大的情況下,染料行業綠色化發展不僅要著眼于自身生產過程的綠色化,更要注重染料產品的綠色化。湖北楚源集團總工程師廖杰認為, 近一兩年,染料及中間體價格飆漲,是因環保政策由松散管理轉向嚴厲監管而形成的供需矛盾,致使染料行業進入了新一輪的整合期。染料環保優勢企業在當下應更進一步加強環境治理,推動清潔工藝,提高染料固色率,開發新型助劑,減少下游客戶應用形成的污染。未來幾年,因生態文明建設和新的化纖產品的涌現,提高染料的上色率,開發新纖維染料的品種和染劑應用技術是行業發展的趨勢。 劉雅舌認為,隨著人們越來越重視生產過程和制成品的可持續性,運營成本也將水漲船高。與此同時,成本增長將推動價格上漲,這種關聯值得鼓勵,也符合中國“推動經濟發展再上新臺階”的方針。企業應繼續走可持續發展道路,貼近客戶,對公眾保持坦誠透明的態度,實現行業的健康發展。 在這方面,跨國公司的經驗值得借鑒。亨斯邁致力于自身和整體行業的可持續發展,優化生產過程,持續推出新產品,引導整個行業降低能耗。通過持續創新,亨斯邁幫助紡織工廠在使用染料的過程中減少環境影響,提高安全標準,縮短工藝流程,降低資源消耗;通過改變染料本身的化學結構,使染料具有更高的固色率,降低活性染料皂洗的溫度,縮短流程。公司新推出的愛環達系列染料,使印染過程中的耗水量降低至原來30%~50%,能耗降低了30%~50%。 與此同時,染料新產品的創制和產業化是未來企業發展的基石,也是擴大市場實現利潤最大化的源泉。目前我國染料產品大路貨偏多,產品專用化達不到國際一流水平。業內專家建議,染料企業未來應提升產品品質、擴大品種,避開同類產品的惡性競爭;加強重點領域新產品和新技術的研發,如新纖維、電子液晶、醫學、飛機用產品等;加強環保產品的開發,如低排放、無毒性產品;推進個性化服務,開發高性能、功能化產品等。 “新產品開發工程浩大,壓力也比較大,如果沒有資金支撐,就是天方夜譚。另外,還要一定的技術和人才基礎。沒有這些積淀,很難研發出新產品。從目前全球染料發展趨勢來看,未來染料新產品開發的重任落在了中國企業肩上,這也是我們成為染料強國的標志。”田利明表示。 作為國內染料龍頭,浙江龍盛集團深感肩上的重任。該公司負責人表示,需進一步提高環保生態型產品研發能力。一方面要調整產品設計理念,樹立產品設計開發側重功能性,工藝設計開發注重經濟性,環境治理理念向全生命周期的理念。從目前的模仿開發向創制開發轉變,從通用型產品向個性化、差異化、高性能化、生態安全轉變,在產品設計開發階段系統考慮原材料選用、生產、銷售、使用、回收、處理等各個環節對資源環境造成的影響,力求產品在全生命周期中最大限度降低資源消耗、盡可能少用或不用含有有毒有害物質的原材料,減少污染物產生和排放,從而實現環境保護的目的。 另一方面要提高產品創制開發能力。當前染料應用技術研究和服務水平處于初級階段,尚不能全面針對客戶提出的特殊要求提供完善的服務。因此,染料企業要迎合市場發展的需求,滿足紡織印染工業新工藝、新纖維以及節能減排的要求;彌合染料新品種創制研發能力與國外先進水平的差距。 走出去: 從出口到跨國生產 對于正在向產品國際化、生產跨國化、貿易自由化進軍的中國染料行業來說,走出去戰略一直被視為當前和未來發展道路上的關鍵一環。減少或關閉本國生產裝置,轉移到新興市場生產,成為我國染料工業發展的必然趨勢。 據了解,中國染料產量占全球的60%以上,出口量約占總產量的35%。隨著近幾年中國染料出口量的增長,也帶來了一些弊端。“從產業發展歷史布局情況來看,染料是全球銷售的產品。歐美引領染料產業發展的130多年歷史中,國際化程度非常高,全球生產、全球銷售、全球服務。我們是現在的全球No.1,近幾年的發展都是集中在中國,99.9%的產量都是在中國生產的,環保容納不了,整個市場、運營服務都難以支撐。除了整體銷售成本高以外,最大的問題是售后技術服務跟不上,產業鏈銜接出現問題。從未來全球發展趨勢看,企業要想贏得市場,必然是走向高端化、國際化。”田利明說。 可喜的是,近幾年,國內染料企業通過強強聯合、上下游整合、資本運作等形式,已形成一批集團化企業,這些企業正在向國際化邁進。從產品出口,到在國外設立售后服務團隊,再到將工廠搬到國外——浙江龍盛集團在這方面先行一步:2004年10月,龍盛出資1600萬美元,設立香港樺盛有限公司,作為海外運作平臺,進行國際化運作的資金、人才儲備;2007年9月,龍盛與印度染料生產商KIRI公司建立戰略合作關系,成立Lonsen Kiri合資公司;2009年7月20日,龍盛在印度的染料生產基地正式投產,成為印度最大的活性染料生產企業,實現了中國染料企業跨國生產經營的突破;2010年1月,龍盛與新加坡KIRI、印度KIRI等公司簽訂股份認購協議及可轉換債券認購協議,收購了全球最大染料、紡織助劑和服務供應商德國德司達公司,實現了在所有的關鍵市場進行銷售和技術支持。 企業走出去不易,走進去更難。一些走出去的染料企業向中國化工報記者表示,融入當地社會、文化、法律是艱難的過程,還有自身戰略導向和人才儲備等問題需要解決。此外,匯率變化大、當地政局不穩等都會帶來風險?,F在,國內企業走出去投資有意向的國家主要在亞洲。負責大中華區業務管理的巴斯夫全球副總裁劉雅舌博士建議,企業應充分了解每個國家市場不同的需求和要求,另外還要深入了解各國的運營法規和標準,不但要制定穩健的商業計劃,還必  我國已經成為染料生產第一大國,各種染料展會成為企業推介的重要方式。圖為某展會現場?!?本報記者 張育 攝)
|